“热土”开发解燃料乙醇原料难题由于石油能源的短缺和价格飞涨
发布时间:
2019-04-25
,以及环境污染压力的日益突出,当前,生物质能源的开发、生产大潮已经势不可挡地席卷全球。其中,燃料乙醇由于生产工艺成熟、产品应用广泛,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热点。但是,目前粮食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燃料乙醇的发展因“与粮争地”而产生了争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边际性土地资源种植非粮农作物是燃料乙醇获得原料的重要途径,而这些可为燃料乙醇提供原料的边际性土地也成为了开发的“热土”。
边际性土地是指那些“尚未被利用,自然条件较差,而又能产生一定生物量,有一定生产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这类土地暂不宜垦为农田,但可以生长或种植某些适应性强的植物。
耕地面积较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因此我国发展生物乙醇产业必须遵循“不争地,不争粮,不争油、糖”的基本原则。但同时,我国存在大量的山地、滩涂、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可种植甜高粱、木薯和甘薯等能源作物。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利用边际性土地资源种植能源作物潜力巨大。从长期来看,这些土地可支持燃料乙醇的总生产能力在7400万吨/年以上,约为我国目前年汽油消费量的1.4倍;就中短期而言,仅利用集中连片的边际性土地资源,每年就可生产燃料乙醇2170万吨,如果仅开发其中的1/4,每年就可生产燃料乙醇500多万吨,能够基本满足我国E-10汽油(汽油与乙醇的混合比例为9∶1)的需要。
此外,根据国土资源部及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有后备性土地8254万公顷,现有能源林地5176万公顷。如不计条件差的约22%的后备性土地,可供种植能源作物的边际性土地面积为11608万公顷,经过综合产能评估,年总产能潜力为4.15亿吨标煤。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目前,许多省市都在利用种粮难的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作物,项目进展顺利。如湖北省在甘薯种植方面历史悠久,甘薯种植已有一定规模,启动项目核准已经成熟。河北有相当数量的适于开发利用种植甘薯和甜高粱的边际性土地资源,已上报成熟项目方案。江苏在发展非粮燃料乙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条件,具备发展燃料乙醇产业的基础,该省政府主管部门已敦促有关地市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江西可开发利用的荒地、荒坡较多,农民有甘薯种植的习惯,试种木薯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备大规模发展薯类种植基地的基本条件,项目申请报告正在编制中。
国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之一的河南天冠集团,近几年来也一直在寻找适合自身的高产高效农作物。他们先后对南阳周边的县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就高淀粉玉米、甜高粱、红薯等能源作物进行了广泛地试验种植。基于南阳有500多万亩岗丘、坡地,便于红薯种植,又不影响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他们选定了红薯作为主要原料作物,建立了原料生产基地。如今,天冠集团在基地已种植红薯30多万亩,为企业燃料乙醇等新型能源的开发提供了原料储备。丰原生化公司、吉林燃料乙醇公司等企业也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能源作物基地。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严良政等专家认为,今后,新疆、甘肃、山东、江西和宁夏等地利用宜耕边际性土地生产非粮农作物的潜力巨大。以新疆为例,新疆荒漠区生长的大量柽柳科植物是理想的能源植物,应利用新疆的荒漠土地资源,培育耐旱抗碱的能源植物,结合荒漠治理,大规模开发能源植物种植基地,为中国规模化发展生物质能源提供稳定的非粮农作物。